对于肾病,医生和患者的认识有何不同?
为什么医生明明说“治好了”,但肾病患者却非常不满意呢?
为什么医生认为已经非常严重了,但肾病患者却毫无感觉呢?
这都是因为双方对肾病本身的认识有很大区别。
患者眼里的肾病
无论医生们说得多么悬乎,在患者眼中,肾病就是化验单上的加号。
早期肾病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,就算是肾功能出现问题,血肌酐升高了,我们也感觉不到。
按照“惯例”,感觉不到的疾病,就不算疾病。
因此,尿蛋白、水肿、腰疼、恶心等等,才是大部分患者对肾病的认识,只有那些老病号,才会关注尿蛋白定量、血肌酐、血尿酸、血红蛋白、肾脏体积、血流情况等数据的变化情况。
什么叫有疗效?
化验单上加号变少了,没有水肿了,腰也不疼了,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了,就算有疗效。
医生眼里的肾病
与患者不同的是,医生们更关注肾单位受损的情况。
之所以让患者频繁做检查,就是为了从各项数据中观察肾脏的状况。
比如胱抑素C,很多患者可能都没注意过,但这是最能反映肾脏损伤程度的指标,比肌酐准确得多。
比如肾脏血流信号和肾脏体积的情况,大部分患者看B超单子可能只注意光斑和无回声区的大小了,但肾脏血流信号和肾脏体积在医生眼中更加重要。
还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列检查,对于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尤为重要,甚至决定了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。
当然,医生也关注尿蛋白、水肿等症状,但消除它们只是整个治疗方案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如何看待肾病?
不必将肾病过于妖魔化,除了少数几种类型(比如Alport综合征、急进性肾炎、梗阻肾等),大部分肾病类型进展都是非常缓慢的。
目前的治疗,大多侧重于消除或抑制各种临床症状,但也有一些医院在探索保护剩余肾单位的办法,比如中医行气活血的治疗理念。
但对于肾病患者来说,我们不需要过于纠结这个问题,更不要让疾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。
治疗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但生活的目的,可不是为了治疗。
如果把“去医院看病”当做“治”,那么日常我们对饮食、起居、情绪等习惯的控制,就是“疗”了。
有“治”又有“疗”,才能在战胜疾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